中国文化少林文化

2022-03-17 00:32:09

     少林文化 

嵩山少林寺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文化旅游资源也称得上独特而又丰富。嵩山少林寺有许多有名的代名词,如“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和“武术胜地”。嵩山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积淀中,这里逐步形成了以禅宗、武术、禅医以及建筑和饮食等多种特色的“少林文化”体系。禅宗文化祖庭,是指佛教开创各大宗派的祖师即初祖所居住、弘法布道的寺院。少林寺为禅宗祖庭。禅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是个综合性学派,在思想上,主要属于大乘佛教如来藏学派,重视本性清净,但也受到中观学派的影响。

少林寺局部小景但禅宗不重视本身宗义的系统性建立与阐述,强调个人的修为以及神秘经验,以开悟见性为修行重点。 世界佛教禅宗祖庭--中岳嵩山少林寺在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圣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因其座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历时三年到达少林寺,首传禅宗,影响极大。因此,嵩山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统称为"禅宗祖庭"。武术文化少林是中华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少林武术发源于嵩山少室山下丛林中的"少林寺",根据《魏书》记载:又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

少林弟子少林武功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凝结了千百万人民的心血。少林武术在漫长岁月中由中华民族无数武林高手发展流传下来,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少林功夫原分五大流派,有河南(嵩山)少林、福建少林、广东少林、峨嵋少林和武当少林,每派中又分许多小派和门别,派别实繁。从地域上又可分为北少林和南少林两大流派。少林功夫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内功以练精气为主;外功、硬功多指锻炼身体某一局部的猛力;轻功专练纵跳和超距;气功包括练气和养气。按技法又分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技击散打、器械和器械对练等共一百多种。医学文化少林医学秘方和养生健身方法至少要追述到建寺之初。由于少林寺的皇家寺院地位,拥有良田百顷,殿宇百间,法师们整天梳译经文,参禅静坐。但长期静坐不动,影响了僧众周身血液循环,造成筋络不畅,久瘀成疾。于是,法师们在译经修禅的同时开始练功强身,并充分利用嵩山丰富的药材资源,吸收民间医疗方法,不断积累用药经验,逐步形成了许多秘方。在练功的同时,发现许多功法具有健身和医疗的双重作用,又逐步推演出了气功疗法、推拿疗法和点穴疗法。少林医学由外科而内科,由治疗跌打损伤而治疗百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禅医药文化缘起。据《少林武僧志》记载,僧稠禅师曾经取嵩参熬汤为跋陀补养身体。跋陀的另一位徒弟慧光也曾用一铁针为一昏迷病人疗伤。特别是西天佛祖第二十八代法脉传人——达摩祖师至嵩山少林寺后,传授面壁默照禅法,修身养性,驱去杂念,消除思乱,镇静魂魄,安定心神,明心见性。确定禅宗祖源地位并兼授佛教“五明”。

少林药局历代高僧在精修禅法的同时,而学“医方明”更受珍视。禅宗二祖慧可断臂求法后在药师卧佛山下钵盂峰上疗伤,达摩祖师亲掘甜、酸、苦、辣四井为药引,僧医呈采药为他治疗,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有言传,有秘传。例如:《少林功疗》深解人体的构造本质,激活生命的源泉;《少林食疗》药食同源,辨五谷蔬果,五味归经,五气养神,同五脏六腑,杜绝病从口入,平衡食疗饮法,闭关节食,整体排毒,调节方便的整体格式化疗法;《少林禅疗》禅修默照功法,直指人心,寻无明烦恼、病因病源,明心见性,解决心源性疾病,更是禅医疗法的最大特色。 少林药局禅医同仁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成佛法济世精神,充分运用少林祖师大德积累的禅宗智慧,通过法药、物药二法,调摄人性心灵及身体脏腑的四大不适,运用禅疗摄心、功疗健体、食疗调身的圆融整体自在疗法。 禅医疗法,授人康余,济世为民,利乐众生建筑文化少林寺常住院建筑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寺院宏大。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达三万平方米。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它坐落在两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整体配置高低相衬,十分气派。门额上有清康熙帝亲笔“少林寺”三个大字,更添一道辉煌的景色。

少林寺塔林少林寺建筑群主要包括三部分:常住院(即人们通称的少林寺)、塔林、初祖庵。少林寺主体为常住院,中轴线建筑共7进,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第一进:山门,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门额悬康熙皇帝书题“少林寺”横匾。山门内塑有弥勒佛和韦驮像,山门左右各建单间硬山掖门。进山门中为甬道,两侧有马道,甬道边立唐、宋、元、明、清各代古碑30余通。第二进:天王殿,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绿色琉璃瓦顶,1986年重建。大雄宝殿左右两厢自南而北为钟楼(左)、鼓楼(右),还重建了紧那罗王殿(左)、六祖殿(右)、东西禅堂和僧院。

天王殿第三进为塔院。六祖殿和西禅堂后为塔院,院内有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年建砖塔两座。第四进为法堂(藏经阁)。阁后地势突起,形成高台院落。

藏经阁为第五进方丈院,主室面阔5间,硬山式建筑,匾题“方丈”2字。院东、西两侧各建硬山寮房5间。

方丈院第六进为立雪亭,此亭亦名达摩亭,相传是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求法的地方。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庑殿顶,石柱上有明代题字,殿内悬乾隆题“雪印心珠”横匾,佛龛内供达摩铜像。东间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铜钟1口。

立雪亭除了以上建筑外,少林寺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形成了少林寺的建筑文化。书画碑刻文化嵩山西麓五乳峰下的禅宗寺院——少林寺,不仅以悠久的历史,古老的禅宗,独特的武术而名扬天下,而且以丰富的文物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少林寺中书法艺术颇精的碑刻最为独特。《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唐武德四年(公元六二一年)刻,隶书、字径二厘米,与赵明诚《金石录》所记八分书正合,碑文内容是李世民奖谕少林寺昙宗等十三名武僧参与攻取洛阳(古洛城),击败王世充的战斗事迹,“世民”二字特大,为李世民亲笔草签。

太宗龙潜碑《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唐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刻,碑首雕刻盘龙,碑侧线刻花草,碑额为篆书,碑文为武则天撰,王知敬书。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名曌,今山西文水人。十四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为尼,高宗时又招她二进宫。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立为皇后参与朝政,并多次谒嵩山封禅。此碑文就是她同高宗游少林寺时,不由想起已故的慈母,分外感伤而作。《灵运禅师功德塔碑铭并序》,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刻,龙首方趺,崔琪撰,勤行书,草体,字径二点五厘米,明代登封知县傅梅《嵩书》评曰:“此碑笔法,无一画不类圣教序者,足见古人心力精专.。”宋代书法在嵩山亦广为流传,题书立意,各不相同,风格流派,独树一帜。《东坡居士苏轼稽首赞》碑,线刻观音像高零点五六米,像和文为宋苏东坡作,教亨行书,字体生动活泼,出新意于法度中。

少林碑科《达摩颂》碑在少林寺初祖庵殿后的月台西侧,黄庭坚撰并行书,无年月,碑额书《祖源谛本》,碑文仅有“少林九年,垂一则语,直至如今,诸方赚举”十六个字,行书,字径十二厘米,笔锋流得姿媚。从少林寺书法艺术颇精的碑刻中能粗略了解我国书法艺术演变的历史。其中,少林寺唐碑在大而全的文物宝库中,更闪耀着书法艺术的绚丽光彩。饮食文化少林素食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佛门素食,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素食真正的发展也是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的,寺庙和素食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寺庙素食里,蕴含了佛教普渡众生、慈悲为怀的理念。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坚信素食养生,有益健康。按照中国的古老传统,人不应该过分追求浓烈的厚味饮食,而“平易恬淡”才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吕氏春秋》之《重己》篇指出:善于养生的人是“不味众珍”的,因为“味众珍由胃充,胃充则大闷,大闷则气不达”,“众珍”主要指游鱼、飞鸟、走兽之类的动物食品。认为这类食品吃多了会使脾胃消化功能呆滞,还会影响气血功能的畅达。

少林寺明代医家李延认为,对中年人的精气亏损采取服药补阴阳的方法,一般都不能收到尽善尽美的效果。唯素食调养,能气阴两补,助胃益脾,最为平正,不仅适合于中年肾亏,也适合于老人、妇女和儿童的其它亏损病症。调查还发现素食者比肉食者不仅在身体上更加健康,而且在生理上更能适应,素食还是提高智力,培养良好心境,有益美容的饮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素食,并希望素食在带来健康的同时,也能够让人们享受到美味。现代的素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作为千年古刹,少林寺蕴含丰富。这不仅是它近一千五百年历史的积淀,而且也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汇凝聚。